有“融”乃大 ——景德镇市全域融合发展工作观察

来源:景德镇日报 编辑:黄益华 发布: 2022-12-26 15:55
近年来,景德镇市突出做好“融”字文章,促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一年前的景德镇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把“构建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作为“五新”战略行动之一,将融合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的康庄大道上,融合发展已然成为推动景德镇奔跑的新动力。

“围绕‘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以交通共联为基础、以设施共建为核心、以要素共享为保障,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景德镇市突出做好“融”字文章,促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一年前的景德镇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把“构建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作为“五新”战略行动之一,将融合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的康庄大道上,融合发展已然成为推动景德镇奔跑的新动力。

平台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

城以产而兴,产以城而聚。

2022年2月11日,景德镇高新区、昌江区2022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仪式举行,总投资234.6亿元的2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210.9亿元的16个项目集中开工,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开工仪式。这打响了高新区、昌江区“园区融合”的“机关枪”,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高新区和昌江区的融合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下的一盘大棋。这一点,也体现到了两区领导班子的人事安排上。两区响应决策,共同出台了《高新区和昌江区“一区多园”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一区多园”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及下设的办公室,并建立了重大项目推进、征地拆迁、联合招商等专题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统计并表等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随后,高新区与昌江区还签订了《两区社会事务融合合作协议》,高新区将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农林水利、民政事业等非直接涉企的社会事务工作交由昌江区代为履行,不再直接对接省市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重心全部转向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等主责主业。

“园区+行政区”产城融合的生动实践,意味着高新区可以用更少的精力、财力来获取工业发展平台,昌江区则可以用更快的渠道来承接招商引资项目。通过统一宣传推介、统一政策支持、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数据统计,打造了融合发展的“景德镇模式”,促进了“双赢”。

这不是融合共赢的个例。近年来,景德镇市围绕经济发展,先后探索出“园区+行政区”、“管委会+融资平台”融合发展等多项管理方式,各方协同融合、互动共赢的局面已然显现。

2019年,市委、市政府将原陶瓷工业园区、原昌南拓展区、浮梁县洪源镇及昌江区二亭村、石岭村、旸府滩社区整合组建昌南新区,区域总面积达到约1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从十年前的3.73平方公里扩大到约50平方公里。新区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国资平台的资金优势,为项目建设和工业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年来,签约引进产业项目105个,总投资额高达500多亿元,其中“5020”项目达14个。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也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探索。自2019年国家试验区获批以来,景德镇市围绕国家试验区“两地一中心”定位,创新“管委会+平台”推进机制,一体编制规划,一体谋划项目,启动“一轴一带一区多点”建设,实现了产业发展“新突破”、塑造了文旅融合“大品牌”、提升了国际瓷都“知名度”。

产业融合:催生经济新业态

跨界,不再新鲜。

白天人流如织,晚上灯火通明。演员们身着各国服饰,向游客们奉上浮梁茶、日式抹茶、英式红茶等各类茶饮,让游客们体验浮梁特色的瓷茶文化。这已经是高岭·中国村的大唐茶市的常态景象。

黑猫集团在浮梁县鹅湖镇实施的高岭·中国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依托浮梁“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资源优势,已初步实现了集生态农业、瓷茶文旅、论坛培训、运动康养、旅居文创等功能业态于一体。

这个项目一方面依托430亩智慧农园,以有机农业与循环农业为核心,打造有机种植、健康农产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全力发展生态农业。另一方面,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中草药加工制作等产业,把更多的精深加工产品推向市场,发展生态工业。同时,还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兴茶,以传承千年的浮梁茶文化为核心,对旅游文创产品及茶衍生品进行系列研发,布局形成茶园观赏区、茶文化博览区等五大功能区,发展生态文旅。融通一二三产,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互通、互动、互促的小循环。

如今,通过高岭·中国村项目的辐射带动,周边2万亩农田多种经营发展,还新增劳务用工岗位500余个,带动2000多名农民返乡就业,农民每天务工工资由以前的不足100元增至200余元。

近年来,景德镇市通过资源整合,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了一批新的经济发展平台和实体。实施的“国际瓷都·优质旅游”文旅融合计划,先后投资260亿元建成45个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把陶瓷、产业、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艺术化、时尚化、景区化“三化驱动”变成现实。“十五景、三剧、三宴”等一批有品质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就是产业融合发展“代表之作”。如今,昌南瓷宴、浮梁茶宴、三宝村宴深受好评,《china》《经海山》《上镇》等大型室外实景演出和室内演艺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在名坊园,以景德镇陶瓷集团为代表的陶瓷生产企业,积极推进瓷器生产与工业文化旅游融合,使陶瓷生产与陶瓷文旅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在这里,集团建设了一个全省目前面积最大、展示产品最多、产品档次最高和功能最全的专业陶瓷产品展馆——国瓷馆,年接待参观及采购人员10万多人次,销售收入1.6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比未开展工业旅游融合前,销售收入增长5倍多,拉动了9万多人次直接消费1亿多元,让游客能全方位地了解最现代的制瓷技术,选购更精美的陶瓷产品。

同时,景德镇市还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陶瓷、航空、汽车、旅游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中,发展陶瓷电商企业近万家、陶瓷网店5万余家,全市陶瓷直播电商年交易额达百亿元。

“陶瓷+”“文化+”“旅游+”“互联网+”“+农业”“+工业”“+航空”百花齐放的产业融合,正在让千年瓷都的特色产业焕发新时代光彩。

设施融合:构建城乡新关系

“以开放的理念、融合的思维,逐步构建‘一核两轴、一圈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景德镇发展的乘数效应、溢出效应,最大限度激发景德镇发展内生动力。”9月20日,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围绕“构建全域融合发展,推动打造‘半小时经济圈’”开展专题协商,市委书记刘锋出席并讲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景德镇这个下辖县不多、地域总面积不大的城市,通过交通共联、设施共建,加快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9月26日,乐平公交运营全域通车和S205城际公交首运营启动仪式举行,80台新型纯电动公交能源车穿行在206个乡村,开始为沿线65万群众提供公交服务。这标志着乐平市已全面完成全域公交化改造工作。目前,该市已开通了20条城乡客运班线和乐平经涌山沿S205省道至景德镇的城际班线,建成以市区为中心,覆盖19个乡镇(街道、农科园)的公交客运服务体系,实现了城乡公交全域覆盖、无缝衔接。

同日,景德镇公交公司将新购置的60台车身长度为5.95米的微公交分别投放新增加的501路等10条线路,惠及高新区、昌南新区和浮梁县中心城区。

10月28日,景德镇长运浮梁公交公司开通浮梁县城至严台、胡宅、东港三条城乡公交班线,共投入8台新能源车运营,许多村结束了无公共交通的历史。

为促进城乡融合和产城融合,今年,我市出台《景德镇市全域公交一体化改革项目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城市公交、城际公交、城乡公交三大板块的全域公交一体化改革。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先行,让城乡之间不再遥远,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迈出关键一步。

城乡供水一体化和环卫一体化,是城乡基础设施融合的又一个突破口。近年来,通过购买服务,将城市供水和环卫服务触角向农村延伸覆盖,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90%以上,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100%。

今年,乐平市启动了计划投资1亿元的供水工程,预计受益人口10.7万人。浮梁县启动了计划投资5200万城乡供水连接项目,预计受益人口7.7万人。

城市与乡村,距离正在拉近,边界正在模糊。

服务融合:形成营商新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机制,都在围绕人民来设计。

今年 2 月 24 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召开,主会场和各县(市、区)、园区分会场共有 6000 人参会。会上,市委书记、市长为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揭牌。作为深化改革的

“一号工程”,景德镇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全面打响。

新组建的市政数局,融合政务服务、电子政务、政务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方面职能,通过强化“异地通办”专窗功能,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建立健全“就近受理申请、审批权限不变、数据网上流转、批件快递送达”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打破区域限制,提升政务服务就近办、马上办水平。

“现在到1 大厅办事比以前方便了许多,我也是抱着试试的想法,没想到真的办成了!”今年 4 月初,定居景德镇市区乐平籍程女士在1 大厅说起设立的“异地通办”专窗,赞不绝口,“‘异地通办’专窗非常人性化,要不然买辆车因为车购税我就要来回跑几趟。真的很感谢他们!”

市政数局组建以来,重点聚焦与企业群众关系密切的高频服务事项,依托“赣服通”“赣政通”两大平台功能,由“赣服通”前端受理业务,“赣政通”后台办结事项,实现了“前店后厂”审批服务相融合。目前,已完成发改、城管、卫健、林业、水利、人防、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烟草等 27 个市直部门业务流程对接和优化再造工作,共有 372 个行政审批事项可通过“赣政通”平台“掌上办”“移动办”,全力打响了“景快办、办德好、镇暖心”营商环境品牌。

“12345”热线整合归并,也是服务融合的一个重要突破,城市服务热线(12319)、环境保护举报热线(12369)等热线被整合归并,全面实现热线系统闭环运行。

为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我市还组织开展“万干挂万企”活动,对全市 12 万家市场主体实现干部挂点帮扶全覆盖。这些干部下到企业后,第一时间送上最新助企信息,第一时间解读惠企政策,第一时间对接暖企举措,以努力实现每一项政策真惠企、有实效,每一个诉求主动办、立即办,每一个困难能解决、都满意。

今年 1-10 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 31339 户,同比增长 22.9%。处于“神经末梢”的基层,向来是千线一针,矛盾汇聚。近年来,景德镇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推行党建、综治、环卫、城管等网格“多网合一”,织密扎紧城市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组织网络体系,形成“天上有云、地上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的精细化基层治理格局,着力解决网格设置不合理、职能不明晰、运行不顺畅等问题,提升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目前,全市设立城市网格 1021 个,建立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 1021 个,覆盖率达 100%,配备网格长、网格员 1495 人,实现民情在网格掌握、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开展。

媒体融合也是优化服务的一个重大举措。2020 年以来,在市委深改委部署下,景德镇日报社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了景德镇新闻传媒集团公司,并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和要求,着力打造市级融媒体中心,构建起集“两报”(《景德镇日报》《瓷都晚报》)、“两网”(中英文网站)、“两端”(景德云媒 APP、景德镇日报APP)以及学习强国号、微信、微博等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讲好故事提供了强大阵地。

为了给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撑,景德镇市还加快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与红叶、皇窑等多家陶瓷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江西直升机有限公司合作举办“通航班”;市机电工程学校主动把“江西友鹏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请进校园……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对接园区企业 43 家,在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26 个,选聘企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 30 余人,每年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百余人次。2021 年,我市荣获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融合发展,既是思维的转变,是模式的转换,更是动能的升级。(来源:景德镇日报 董军发 熊希伦 刘依凡

求助、维权、咨询,找《今帮忙》

  • 九江:黄山松 181 7921 0110
  • 吉安:彭南 135 7688 5601
  • 鹰潭:王重 181 7019 9110
  • 景德镇:黄益华 181 0798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