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中 “卡”里 “云”上

——昌河街道党群共建新型人文社区的生动实践

来源:景德镇日报 编辑:黄益华 发布: 2022-03-28 16:48
景德镇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珠山区昌河街道积极策应“打造新型人文城市新范例”这一战略,通过网格化、互助化、数字化等举措,着力推进新型人文社区建设,有效融洽邻里关系,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楼上的水漏到我家厨房,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3月10日上午,家住昌河小区422栋603号的张先生拨通了社区网格员何燕芬的电话。

何燕芬立即与物业工作人员来到张先生家中了解具体情况,经过专业人士现场检查,发现是七楼居民家中的管道在进主管道的地方有问题。在何燕芬的协调下,双方答应各自负责相应部分的费用,由物业负责帮忙维修。

景德镇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珠山区昌河街道积极策应“打造新型人文城市新范例”这一战略,通过网格化、互助化、数字化等举措,着力推进新型人文社区建设,有效融洽邻里关系,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描述的邻里氛围,正在昌河街道共建人文社区的创新实践中变现。

“网”中的联络:网格管理的“无缝对接”

昌河街道人口众多,楼宇密集,不少为老旧小区,车辆乱停、杂物乱放、房屋漏水、路灯损坏……致使辖区居民频繁地跑社区、跑街道反映问题。

为此,该街道党工委积极推行“网格化”党建,把党建链条从社区延伸到小区,在辖区内设置41个网格,打造1名社区干部、1名保洁、1名城管、1名民警加多个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的“4+N”网格队伍,推动“网格”服务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切实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城市最基层、各方面,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

现在居民遇到大事小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网格员,每个网格员针对网格居民还专门建立工作微信群,让群众有困难也能第一时间得到答复。

“您好,我妈妈下月满55周岁,什么时间办理独生子女补贴的事项,需要提供哪些材料?”梦园社区红星城小区4B栋的居民在微信网格群里咨询独生子女补贴。网格员迅速在线上平台回复:“您好,带上办理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独生子女证(没有可以不带),每年的1至3月前往社区办理。”

目前,这张社区党建网格,还在不断扩大“朋友圈”,与区域内其他党组织互联互动。其中,昌盛社区借助国企力量支持,推动“社企互融共进”,在应对新冠疫情、常态长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点任务上,与辖区企业做到同频共振、互融共进;梦园社区紧贴居民需求,不断扩大党建活动阵地,延伸基层服务触角,探索构建“区域党建联盟”;景东安厦社区结合自身“小区即社区”实际,在与市住房保障中心合署办公的基础上,将物业负责人纳入社区党支部,形成“社区+业主+物业”联弹“居物共治协奏曲”的发展格局。

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在昌河街道基本实现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不仅破解了社区治理难题,还不断拉近了邻里距离,让邻里之间更有人情味、幸福感。

“卡”里的爱心:志愿服务的“时间银行”

3月5日,配锁师傅黄继德一大早就来到了昌河广场,参加昌河街道昌盛社区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他在昌河小区自营了一家配锁店,每年都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小区居民免费配钥匙。“作为社区的一分子,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我觉得这种互相帮助的氛围很好。”黄继德说。

昌河街道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结合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队伍,先后成立了六色帮帮团、守护夕阳、“五小工”便民服务等38支志愿者队伍,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去年,该街道还推出酝酿已久的志愿服务积分制度,旨在利用积分奖励,提升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社区自治能力。据了解,该积分制度通过不同的技术类型,分成了助行型、助医型等多个类型,拾金不昧、孝敬老人、见义勇为、打扫公共场所、参加志愿服务等都能获得不同分值的积分。

退休党员胡淑安每周都会来到昌盛社区,参加社区文明创建巡查、疫情防控值班等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小时积1分。去年年底,她拿着志愿服务积分卡上的360个积分,在社区超市兑换了一把家用烧水壶。“我做志愿者不是为了得回报,但是获得奖励还是很高兴,说明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胡淑安说。

“为给志愿者提供更贴心的‘回报’,我们将全面升级志愿积分兑换机制,建立‘时间银行’,推行爱心储蓄制度。”昌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田有告诉记者,届时将为每一位志愿者准备一本“时间银行”存折,“存折”里不但写明志愿者的编号、姓名及家庭住址,还分栏备注了参加服务的日期、地点、内容、时长和相应积分。当志愿者本人有需求时,可及时从中支取“时间”,可以到社区超市兑换等值商品,也可以直接兑换成所需志愿服务。

暖心的志愿服务让居民们有了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居民自治的主动参与者,踊跃报名成为志愿者,成为邻里互助、治安巡逻、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等的中坚力量,成为打造新型邻里关系必不可少的一环。

“云”上的服务:数字赋能的“智慧+”

下午4点20分,正在上班的王崎接到了一条短信:“您好,罗锦云老人家中2022年3月10日16点20分发出门窗异常开关报警,请及时关注老人状况。”

王崎立即打电话给家住昌河小区219栋的母亲罗锦云:“妈,你是不是到家了?”

走进罗奶奶家中,第一眼就可以看到门上安装门窗感应器。王崎告诉记者,这个可以记录老人离家、回家时间以及出门次数。当老人外出超过设定时间,会发送离家未归的警报,并能向子女推送消息。除了门窗感应器,家里还设置了智能安全监护仪、人体传感器、紧急呼叫键、水浸探测器等设备,能够及时监测老人在外出行情况和家中动态,并可通过社区后台和绑定的老人子女手机实时查看。

昌盛社区党委委员黄丽艳告诉记者,社区针对辖区内老年人众多,老龄化现象日渐突显的问题,以“智慧+居家养老”为突破口,与移动公司合作,研发了这套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智慧养老系统。目前,首批安装设备的5户独居老人都实现了24小时智能监测,“隐形”地守护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日常生活。下一步,该街道还将优化系统内容并在辖区范围内广泛宣传推广,打造“智慧养老”新品牌。

而在昌河街道景东安厦社区,数字赋能社区治理体现在“智慧+安防系统”上。

“您好,我们从景东安厦社区的高空抛物监控中看到,您将物品丢到楼下……”在景东安厦社区治安防控室,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辖区全天候、多方位进行监控,结合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巡逻和物业保安队伍24小时值班值守,构建起一张“智慧安防网”。景东安厦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成文告诉记者,通过智慧安防系统,成功解决高空抛物引起的纠纷20余起,恶意破坏公共财产、电梯等案件30余起。

通过“智慧+居家养老”“智慧+安防系统”等数字赋能,昌河街道为居民提供了多种智慧服务新场景,提升了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居民的能力,打造出一种更便利更舒适的“邻里”新环境。

李田有告诉记者,接下来,昌河街道将继续推广“智慧安防”“智慧小区”“智慧防疫”“云上宣传”等工作,通过科技支撑,全面赋能社区治理,不断提高居民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来源:景德镇日报 董军发 胡发根 熊希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