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出宜居好环境

来源:景德镇日报 编辑:黄益华 发布: 2022-03-23 17:13
环境面貌的改善,关键还是集镇垃圾分类系统的良好运行,从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分类全流程系统化管理。

垃圾分类一直是社会治理的“老大难”问题。3月1日,《江西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全省范围内施行,这标志着我省垃圾分类工作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在乐平市名口镇,这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系统,保持了良好运转,实现了集镇100%的垃圾分类参与率,80%的分类正确率,60%以上的垃圾减量率。数据反映成效,老百姓的感受却是最直观的。该镇村民许重阳说:“垃圾分类对环境确实好,只是我们一开始不适应而已。在镇里的引导和管理下,我们从不习惯到习惯,从被动到主动,现在,垃圾很少随意乱丢,卫生更干净了、环境也更宜居了,而得实惠的还是我们老百姓自己。”

环境面貌的改善,关键还是集镇垃圾分类系统的良好运行,从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分类全流程系统化管理。

据介绍,一是垃圾不落地投放、三桶四分类法收集运输。即,可回收垃圾放蓝桶,厨余垃圾放绿桶,其他垃圾放灰桶,有害垃圾定点定时回收。垃圾收集车放置不同类别的垃圾桶,垃圾收运员上门回收分类后的垃圾,实行小桶对大桶分类收集和运输。二是对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毒有害物品、其他垃圾都制定了专门的处理方案,实现了沤肥式无害化处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再利用、无害化处理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减量的垃圾分类目标。三是建设了后处理设施系统。建设了占地28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综合处理中心,实现了厨余垃圾处理不出村,年就地处理厨余垃圾约350吨,减少约一半以上的外运垃圾量,且年生产优质有机肥约100吨。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4月,为进一步优化垃圾分类流程,无害化处理集镇垃圾分类综合处理中心产生的污水,该镇还建设了约90平方米、日处理能力50立方米的废液处理池。分类垃圾污水进入污水沉淀池,通过沉淀,水再进入小型人工湿地,通过植物的吸收能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

在具体工作中,该镇突出精细化管理:

在档案建立及分片区方面。对集镇1585户,包括村民及各企事业单位、学校、超市、菜市场等进行编号和建立档案,根据分类需求配置相应的分类垃圾桶;将集镇分为6个片区管理,每个片区都设置2至3名专业宣导人员进行宣导;设置专门收运员1名,负责上门分类收运该区域垃圾。

在宣传引导方面。以50户为单位,分片区召开宣导会,让村民知道为什么要分类,以及如何分类;入户宣传,每家每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画册,并手把手指导垃圾分类;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市场;制作拉圾分类音频3个(名口方言版、普通话版、专家版)和《如何正确垃圾分类》视频1个;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小组、垃圾分类试点微信群2个,号召、发动志愿者近100名。

“为确保系统的可持续性,我们还设立了巡检员岗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名口村民及机关单位、学校、市场、超市、商户的垃圾分类习惯;建立了集镇垃圾分类系统的投入、维护与督查机制,保证了垃圾分类系统的持续正常运行。”该镇党委书记董利华说。

垃圾分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该镇将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围绕“树标杆、勇争先,奋力用实干创新新时代幸福、富裕、宜居、奋斗名口”的目标,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完善机制,稳步推进,使垃圾分类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常态长效化,让名口更美丽、环境更宜居、百姓更幸福。(来源:景德镇日报 官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