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十大平台”,复兴“十大瓷厂”,推行“十大奖励”,培育“十大品牌”,完善园区平台功能,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序推进“两业”融合示范区域建设……景德镇市昌南新区按照“瓷都门户、城市客厅、产业新城、幸福家园”发展要求,大力传承陶瓷文化、创新实体经济、加快产城融合、再现昌南魅力,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近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向全国推介景德镇市“两业”融合发展试点经验,昌南新区成为全国第一批,也是江西省唯一获批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为此,记者走进昌南新区,感受该区在“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方面做出的努力。
推进陶瓷原材料标准化 解决供给问题
昌南新区景德镇陶源矿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各类机器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铃……”
清脆的电铃声,不时在该公司的车间内响起。
“设备铃声是提醒人们设备要开始工作了。”该公司副总经理徐志坚介绍,这些由意大利引进的螺旋喂料机等主要设备,可以自动按比例喂料,在生产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非常先进。
实现陶瓷原材料的标准化生产是该公司的特色。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该公司还运用液相分析法对每批次的陶瓷用料进行混合测量,有效地确保了每批泥料的稳定性,有助于下游陶瓷生产企业控制每批次产品的质量。
“我们还采用湿式球磨方式对一些原料进行粉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公司设计产能是一年20万吨,目前可达2万吨,如果有需求的话还可以扩充产能生产。”该公司设备部负责人黄叶朋告诉记者。
建设陶瓷共享工厂 提升生产效率
走进景德镇邑山陶瓷智造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十分整洁的生产工厂。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该公司拥有包括德国SAMA公司的等静压设备、自动杯子成型线、高压注浆机、空心注浆线、自动施釉机、自动磨底机及日本SKK辊压生产线等20余套世界顶尖的自动化设备,同时集成了ERP、MES、WMS等先进的软件系统,采用先进陶瓷装备技术与本土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打造一座集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工业4.0智能工厂。
邑山瓷业副总经理尹忠伟告诉记者,该公司拥有的等静压自动生产线等一些设备都是国外最好的,但因为价格较高,普通的企业不一定能够配置。为此,该公司为入驻企业提供“共享服务”,为企业使用设备提供方便。另外,该公司还提供包括设计大样、仓储物流、电商直播、融资、工商、税务等一系列配套生产服务,为陶瓷企业退城进园,形成产业集群提供了便利。目前入城进园企业已达260家。
据尹忠伟介绍,该公司主要是面对创业者及小微企业,通过为这些企业提供通勤公交车、窑炉等设备,可以帮助其在提高品质的同时降低产业成本,为创业者提供了便利。
昌南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朱政华告诉记者,为推动景德镇市陶瓷企业退城进园,昌南新区积极建设陶瓷产业加速器、孵化器,通过打造智造工坊一、二期等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唐英数字经济产业园、南苑研发设计中心、众创空间、人才公寓等平台服务,加速陶瓷产业集聚,促进陶瓷产业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分散到集中、低端到高端”。
融合发展“陶瓷+文化旅游” 打造园区业态
昌南新区还积极探索将陶瓷制造与工业文化旅游相结合,融合发展“陶瓷+文化旅游”,打造园区新业态。
据朱政华介绍,该区重点围绕特色陶瓷来打造相关配套产业,着重解决陶瓷企业一家独斗,以一己之力难以建立综合性服务平台等问题,尽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通过创意和升级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
该区还以国际陶瓷文创小镇为依托,以名坊园为核心,联合红叶、法兰瓷等企业,着力打造手工制瓷基地,并将其与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展示体验及工业文化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游客在名坊园参观时,可以自己动手拉坯制作陶艺,通过速烧窑炉,几个小时后就可以烧成。游客去其他的地方游览后回来便可拿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今后我们还将到其他的省市相关单位学习,同时融入我们自己的陶瓷特色,助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朱政华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以景德镇陶瓷集团为代表的陶瓷生产企业,积极推进瓷器生产与工业文化旅游融合,使陶瓷生产与陶瓷文旅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景德镇陶瓷集团拥有目前全省面积最大、展示产品最多、产品档次最高和功能最全的专业陶瓷产品展馆——国瓷馆,年接待参观及采购人员10万多人次,销售收入1.6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与未开展工业旅游融合前相比,该集团销售收入增长5倍多,拉动了9万多人次直接消费1亿多元,让游客全方位地了解最现代的制瓷技术,选购更精美的“国瓷”产品。
“游客在我们这里游览时还可以参观我们的生产线,同时选购自己喜欢的陶瓷。”该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来源:景德镇日报 甘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