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市十里岗镇白塔村,曾经是闻名乡里的“烂壳村”,有一年光村支书就换了三任,也没把村里“散”“乱”“穷”的病根治好。
白塔,白搭!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镇村干部的努力在这里被化为泡影,白塔村成了令人头痛的“白搭村”。
2018年,三年脱贫攻坚总体战打响,省级贫困村白塔村能否如期脱贫,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白塔村地处乐平市与德兴市交界处,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全村510户219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42人。脱贫,白塔村急需发展新的产业来“造血”。
产业,对白塔村也不陌生。2014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不远千里从江苏引进了一家投资1000多万元的养鸭厂。经过考察,效益很好。正当大家满怀希望的时候,养鸭厂却因不符合有关政策,被取缔了。
如今再提发展产业,白塔村人首先想到的又是“白搭”二字。
路怎么走?问题又摆到了村支书董兆贵面前。董兆贵在乡政府工作过,后又在商海中打拼多年,头脑灵光,有市场意识,是个抓经济的好手。他分析白塔村的扶贫产业,要接地气、稳打稳扎、吸纳力强、注重实效……
想了很多办法,再到外面学习,才确定把毛蔗作为扶贫产业发展起来。“毛蔗也能致富?又是穷折腾吧!”“也许是真没办法了,只好用来糊弄糊弄上头!”由于多次失败,村里怀疑论很“流行”。
贫穷不光指物质,还有精神。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董兆贵只有带领大家加倍实干。2018年7月,白塔村“路与白”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10月,他四处借钱,筹集40万元资金把糖厂办了起来。12月,糖厂出糖,他带着样品到商场、企业、单位推销,还发动在外乡贤把由新工艺制作的红糖销售到北京、上海、广东、浙江。
这一年,他抡圆了干。6月,他接洽到一个葡萄种植项目,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他陪着老板看地块、测土壤,一家一家地谈妥土地流转事宜,终于在11月,促成了投资300万元的葡萄种植基地顺利开建。
年底,被全部吸纳为合作社社员的贫困户开心地笑了。他们第一次领到了产业奖补金1000元,加上在葡萄园、毛蔗基地、糖厂的务工收入,过个踏实年没问题。
“每一步都艰难,毛蔗和葡萄两个产业是在怀疑中做出来的,而白莲是被逼出来的。”12月15日,董兆贵打开厂房从桌上拎起一袋白莲样品对记者说。
那是2019年春天,刚刚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村民们闹腾到了村委会。村民们认为,他们的土地受到了施工破坏,今后无法耕种,必须由村委会全部承包下来,一年付给他们每亩400元的租金。
这真是奇葩!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别处是“香饽饽”,在白塔村却成“导火索”。为了避免农田荒废,董兆贵发动乡贤和村干部一起来谋划新的产业。
有心人,天不负。就在董兆贵陪其岳父在上海看病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广昌县的生意人。广昌是白莲的故乡,两个人三句话不离本行,一聊就聊到了白莲,聊完后就约定去广昌考察。
开始部署产业实施的时候,一说到钱,大家都没声了。
“这样吧,”董兆贵说话了,“这200亩田我个人筹资承包下来,都种白莲,亏损了,算我的;赢利了,算合作社的,连整个产业都归合作社所有!”
第二天,他就开车去朋友家借钱。当天,20万元钱就到账了。
白莲产业为白塔村带来了大批观光客,也换回了一沓沓钞票。这件事以后,村民们对董兆贵都服了。到2019年底,村里办起了光伏、毛蔗糖、白莲三个扶贫产业,引进了一个葡萄产业,收入超过30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虽然白莲收入有所下降,但通过延长产业链,合作社又新增了甘蔗酒和莲芯茶两个产品投放市场,将损失的收入又弥补了回来。
“一年到头都有活干,男的、女的、老人都挣到了钱,当然开心了。”短短3年,白塔村贫困户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大改变。2020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多的达2万多元。
在董兆贵的带领下,全村一举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在摘帽仪式上,村民庄重地对“白搭村”进行了正名。
甩掉两顶帽子后,村民们更加相信,在他们的“领头雁”——景德镇市五一劳动奖章和江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董兆贵带领下,白塔村还会发生更多动人的故事。(来源:景德镇日报 黄胜)